卷首語:四年來他跨越山和大海,已經看不清他的背影瞭。
卷首語:人生苦痛莫過於,他一朝金榜題名,清華北大,而我復讀三年,卻還要年復一年。

史記-遊資列傳-涅盤重升專場
作者 湖南頑主
想不到比賽短短幾年,
就能見證一位億萬大佬從無到有的誕生。
四年1485天,從100萬到1個億,平均每月收益10%左右,
沒有龍頭接力-沒有滿倉梭哈-
沒有杠桿融資-沒有外部資金加持-
沒有名師指定-更牛逼的是幾乎沒有大回轍-
在起初橫盤一年,突破200萬關口後,一路推土機一般的向上推升,
世上最痛苦的事情莫過於,
比你優秀的人比你還努力,
四年來每天雷打不動的盯盤看與復盤,
每天將自己置於最嚴苛的外部監督之下,
從未斷絕,那怕是最痛苦的難產橫盤期也始終如一。
今天頑主特地跑去問涅盤:
在股市這樣的一個地方,
一年的煎熬磨練相當於普通人生的十年,
變態市場對人的心理壓力之大-你是怎麼做到的?
涅盤:都沒什麼感覺,熱愛吧。

找瞭很久的資料,才找到上面這張初識涅盤的成績單,當時是2018年6月到7月的比賽,也是歷屆頑主杯當中唯一的一屆精英賽。涅盤當時是用的寸心千股參賽,他是受瞭好友的推薦來的我這,起初我並沒有在意,直到比賽一步步進行,看著他推土機一般的收益曲線,並最終在兩個月的時間內接近翻倍,再對他刮目相看,從376萬做到686萬,賺瞭足足有300萬之距。既然是歷史回顧,那就有必要先對比一下同期參賽的那批選手,和他們現在我所瞭解的情況。
當時風頭最盛的是第一名糖醋排股,兩個月賺盈利超過160%,不過他的參賽帳戶隻有6.1萬元,船小好掉頭,他當時在各色龍頭妖股之間可以說是無縫切換,左右逢源, 看得人那叫一個刺激,當時的涅盤操作風格跟他一比,那簡直是枯躁乏味。我記得涅盤當時的操作風格我曾經作過總結,他操作頻率幾十次,其中大部分都是一成倉,兩成倉操作一支票,參達到三分之一倉位就已經算是重倉,兩個月的時間裡好像隻有三四回在一支個股上倉位超過一半;其次是他的選股風格,極少做熱門龍頭接力,大部分時間都是低吸半路,少量超跌首板打板作業,偶爾隔夜排一字;然後便是他的成功率,當時兩個月的比賽,他的成功率好像隻有六成左右,並沒有太多,多數時候他基本都是試錯,盈虧平衡,但隻要抓住幾波大肉,他基本就能擴大戰果。
深海咸魚,這也是頑主杯的一位老選手,他 當時的受益隻比涅盤少一點點,但他的風格好像是傾向於中長線,在後面的多屆比賽中成績不是太突出,到今年前一段時間,他來參賽的帳戶好像也不是很大。換用今天朋友圈看到的一個段子來概括的話:
兩年前涅盤300萬的時候,我20萬,
兩年後涅盤1個億的時候,我還是百來萬。
方小俠-卑鄙的聖人-投機手小七,當年頑主杯紅極一時的三位選手,也是淘股吧龍頭接力戰法的典型代表,當時他們動轍單月翻倍,翻兩倍的神話時常上演,也配合著大幅回轍腰斬,論觀賞性-操作性和刺激性,在當時堪稱一絕,兩年過後,他們一個步入小成穩定境地,一個則還在龍頭妖股間來回穿梭,一個則改行分倉接力戰法,但整體進展都不及涅盤。上面的段子仍可適用於他們:
兩年前涅盤300萬的時候,我幾十萬,
兩年後涅盤1個億的時候,我還是百來萬。
打板賺盒飯:淘股吧超跌首板模式的極致代表,比如今的北京炒傢-消閑派-frank打板他們似乎都要早,都要老,近幾年已經從網絡世界消失,隻在頑主實盤大賽群發紅包的時候,偶爾來搶一把紅包,那手速堪稱機器人打板。涅盤當年的操作風格中,首板模式和盒飯姐頗為相似,操作和選股要求都非常高。目前頑主不清楚盒飯姐已經做到多少萬瞭,但想必應該不會破億。
宏源上步中路:因為在一屆比賽中,連打十三個首板股,無一炸板,全部吃肉,被同志們送以十三姨的雅號,因為是個女選手,這也是當時讓人眼前一亮的選手,每天首板作業,從不空倉,連續多屆比賽都是十幾個點,二十個點,三十個點的正收益,堪稱印鈔機。當時她的參賽資金好像是從十幾萬開始,一步步做到20萬,30萬,40萬,最後一次參賽好像是50萬以上,最近兩天聯系少瞭,不知道十三忍姨如今的戰績是多少。
上面的段子仍可適用於她:
兩年前涅盤300萬的時候,我幾十萬,
兩年後涅盤1個億的時候,我還是百來萬。
國產008:當時頑主實盤大賽群裡,人送外號八老板,一旦大肉必來發大紅包,他當時的資金規模就已經超過千萬,起步資金規模非常高,八老板是當時整個比賽選手中,唯一的次新專業戶,從來隻做次新股,不做其他,因為他說他統計過自己幾百次的操作,賺錢的基本都是次新,虧錢的都是其他票,索興就隻做次新。八老板當時每屆比賽都參加,每次操作的倉位控制很嚴,很少重倉全倉,到最近兩天聯系少瞭, 也不清楚他如今做到瞭多大規模,應該也到瞭好幾千萬。拾荒網,一個有價值的炒股網站。說個題外話,八老板和涅盤炒股的起步都非常高,多是百萬起步,這不是一般傢庭出得起的,因此他們在炒股心態上的成熟-理智與淡定,要遠遠優於常人,涅盤當年拿著100萬炒股的時候,好像大學都沒有念完,也不太在意學位啥的。
木東2018:這是當時頑主印象極深的一位選手,當時他因為體量與涅盤相當,但成績卻是大幅腰斬,讓人難以忘懷。木東當年的操作風格是全倉低吸一支股,然後鎖倉持有,有時大肉,有時大面,但那種對自我預判的強烈自信,相當執著,見過這麼多操作手,很難再有第二個人做到。後來我聽他的徒弟說,他師傅就是如此,大賺和大虧都源於他的執著,對當時的高送轉填權一類鐘愛有佳。
到目前為止,頑主隻見過涅盤一次,那是在2018年夏天,在蘇州一個好友的火鍋店裡,當時還記得他通過手機導航找我的情景。初次見面就感覺涅盤身上的斯文-內斂與謙遜,酒桌席上也不是話太多,在當時的一群人中間,顯得不善交際,當時我們聚會的那批人,年齡主要分兩個層次,一批是80末大概是在87年到90年,另一批像涅盤他們這樣的94-95後,交流的話題也都是圍繞著股票展開。輪到涅盤說的時候,他的內斂變為瞭極度的張力與自信,他對自己模式的自信,就像當時的幾位龍頭選手的龍頭信仰一樣,他用瞭一個樹形概念來形容自己的操作體系,闡釋邏輯清晰-但旁人聽來卻顯得有些格格不入,這可能就像一個精通高等數學的天才在跟我們這些隻知道情緒流的數學渣渣交流微積分-線性代數-分形幾何吧,當時大夥聽的效果可想而知。
說實話,當時聚會上面大夥最看好的還是龍頭接力戰法,或者說是超跌首板模式,對於涅盤這樣的全攻全守型-猥瑣玩傢沒有太多興趣,因為他的這種模式不管在當時還是現在來看,都是典型的大資金模式,重邏輯-講大局觀-又對市場情緒有精準拿捏,對風險控制的變態追求,更是讓習慣瞭追漲殺跌的大夥難以忍受,對當時普遍都還是幾十萬-百來萬的朋友來說,涅盤的進化過於超前瞭。甚至可以說,兩年前的涅盤基本上就已經是現在的樣子,不論是操作風格還是風控還是資金收益曲線,基上和現在一模一樣。
以前看丹麥一個哲學傢,有一句話讓人印象深刻:我在幼年即以成為精神。涅盤在兩年前就已經進化到億萬級資金的操作模式,那種不急不躁-穩打穩紮的精神狀態,像極瞭現在那些閑庭信步的遊資大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