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分析師出身在哥倫比亞商學院教授瞭24年《證券分析》的瑞信董事總經理、全球金融策略首席Michael J. Mauboussin 撰寫瞭一篇特別版報告,將其過去三十年來總結的偉大投資者的十個特征與投資者共享。 雖然他說的十條很多在A股基本沒用,但和我的投資理念心心相惜,我這裡簡單總結瞭一下: 1、對數字敏感 對數字敏感的重要體現之一,是理解財務報表。偉大的投資者對報表駕輕就熟,因為報表向他們展示瞭一傢公司在過去和未來的表現。這包括:理解收益增長跟價值增長的區別,有的公司收益增加但同時毀滅價值。精明的投資者更關註未來自由現金流的現值所代表的公司價值,而非公司當期收益情況;理解公司戰略與價值創造間的聯系。從財報去理解公司的經營和競爭情況;投資資本回報率(ROIC)是非常好的辨別公司賺錢能力的指標,對公司賺錢能力的評估,本質上是對公司能維持現有競爭優勢多長時間的評估。 註:在A股這條無用,沒幾個人會解讀財報,看ROIC,隻看增長率不看價值是否毀滅。我一直認為讀懂財報很重要,理解創造價值的真成長和毀滅價值的偽成長非常重要,我也認為ROIC是非常好的指標。 2. 理解價值(自由現金流的現值) 過去幾十年資本市場的投資方向和風格都發生過翻天覆地的變化,雖然可投資的公司如走馬燈般在更換,但投資的本質亙古不變:未來現金流折現後的現值決定瞭資產的價值,不管是股票、債券還是房產莫不如是。偉大的投資者關註並理解自由現金流的重要性,即其可持續性。偉大投資者都非常清楚表面指標,如市盈率和企業價值倍數等的局限性。這些指標並不直接代表公司價值,而隻是評估價值過程中需要用到的中繼工具而已。 註:在A股大傢一萬年太久隻爭朝夕,看什麼永續和現金流啊。我個人非常認可公司的核心價值在於“永續”經營以及獲得現金流的能力。 3.正確評估公司戰略(即公司如何賺錢) 這一能力有微觀和宏觀兩個方面。微觀方面,偉大的投資者對公司如何賺錢有深層的理解,他們會細看整個公司的經營。宏觀方面,是對公司競爭優勢可持續性的理解。隻有有競爭優勢的公司才可能賺錢,其競爭優勢在財務上的體現就是,投資回報率高於其投入資金的機會成本(ROIC大於WACC)。 註:A股關心的公司有沒有題材,有沒有高送轉,有沒有重組… 4. 知道真正該比較的是什麼 公司的未來表現,銷售增長、營收利潤率和投資回報等方面反映瞭公司的基本面;而預期是市場目前對於公司未來表現的集體估計,直接體現在股價中。要在市場中賺錢,就必須能夠識別出市場預期定價中的“錯誤”。多數投資者都不具備這個能力,因為多數人的投資行為是基本面向好追買,基本面變差殺跌。所以偉大投資者獨特的能力在於,不僅理解基本面和預期是兩回事,而且還能通過比較發現這兩者之間的差距(索羅斯?)。 註:此條在A股還是很有效的,特別是對於內幕交易者,利好出來前股價早有反應,利好出來後,往往韭菜高位接盤。這就是市場和“預期”差在A股的特殊體現。 我個人堅持從不參與內幕交易。 5. 用概率來思考 投資是一門概率藝術。偉大投資者整個的思維框架是建立在概率上的,並在市場上尋找價格與概率錯配所產生的投資機會。雖然投資結果很重要,但是偉大投資者的關註點更側重於決策過程,並接受偶爾不好的投資結果至關重要。此外需要足夠長的時間和投資決策數量來讓概率發揮作用。最後他們清楚正確和錯誤的次數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每次正確時能帶來多少收益(減去錯誤造成的損失)。 註:大多數A股投資者信奉的是“賺錢才是硬道理”,管他長期的對錯、邏輯、概率,長期堅持常識做正確的事可能沒用,因為這個市場很多時候反常識。而我一直在傻傻的堅持常識。 6. 更新自己的觀點(觀點是有待驗證的假設,而非一成不變的原則) 多數人喜歡一直保持自己的觀點,即便事實已經開始證明這一觀點可能已經“失效”。因為人與生俱來具備保護自己的觀點的“偏見”。這種保護觀點的行為阻止瞭對事件的不斷思考。偉大的投資者與人性的偏見反其道而行之:他們主動尋找與自己觀點向左的信息、觀點和事實,並在有確鑿證據證明自己觀點錯誤時,果斷更新自己的觀點。看似容易的行為,實際上常人難以做到。這種主動違反人性的努力,可以對沖人內在的保護自己觀點的“偏見”。 註:在A股沒有多少人願意去尋找自己看好公司的利空消息,甚至已成為現實的利空主觀上不接受的,因為A股無法做空,你隻能永遠看多和做多。我個人非常關註自己股票池公司的負面信息,即便再看好一個公司,我都會尋找一切最壞的消息,做好一切最壞的準備。 7. 理解行為偏見的存在 IQ代表一個人的認知能力,RQ是指一個人做決策的能力,巴菲特曾經對著兩種能力做過精辟的解釋,“我認為IQ就像發動機的馬力,實際輸出功率取決於運用IQ的理性能力。許多人擁有400馬力的發動機但是僅有100馬力的實際輸出,這還比不上200馬力但有200馬力輸出的發動機。”。避開行為偏見的高RQ能力由三部分組成,一部分是天生的,一部分是後天的有意訓練,最後一部分是從環境中習得的經驗。偉大投資者對偏見的控制能力高於普羅大眾,他們積極學習這些偏見並想方設法來管理它們,並在投資環境中不斷磨練。 註:用經驗而非詳實的數據和邏輯去思考問題,是大多數人都會犯的錯誤。 8.區分信息與影響 價格本身在金融市場中就是非常有用的信息,價格同時承擔瞭信息和影響的雙重職責。股價大漲會讓人“經不住誘惑”而跟買。這對股價會產生“良性循環”。所以泡沫飛速上漲時並不是因為投資者對於公司前景的瘋狂信心,而更多的是受眾人怕錯過賺錢機會心理的驅使。但偉大的投資者有抗拒這種影響的能力,這種能力在社交上體現為——不在乎別人怎麼看你。這又是“反人性”的特征。很多優秀投資者確實展現出這種矛盾:投資決策非常優秀,但在生活社交層面卻讓人頭疼。眾人在多數時間裡是對的,但一旦發生錯誤,要做出與眾人“對賭”決定,需要極其強大的心理承受能力。 註:A股的投資者中獨立思考的人極少,人雲亦雲的很多,即便對於專業的機構投資者來說亦是如此。而我一直在努力做到獨立思考,用邏輯和事實說話。 9. 深諳頭寸大小的重要意義 先找到投資機會,然後通過適當比例的建倉從中盈利。而幾乎所有投資公司都會告訴客戶自己的投資策略,但鮮有公司會透露策略的持倉情況。長期盈利的投資者與一般投資者的區別就在於,前者理解合理分配頭寸與識別投資機會對長期盈利而言同等重要。 註:投資者最常見的自責就是——盈利的股票總是買的太少,虧損的頭寸總是買的太多。 10. 閱讀 每年哥倫比亞商學院都會送學生到伯克希爾與校友巴菲特“聊一聊”。他們回來後幾乎所有學生都有些難以置信似地說,伯克希爾的大佬們建議他們每天至少讀500頁的書。芒格曾說道:“在我認識的成功人士中,沒有一個不是堅持閱讀人。”巴菲特稱自己每天80%的工作時間都在閱讀。研究發現,成功人士的閱讀目的更側重自我教育,而非娛樂。閱讀對於投資者而言尤為重要,因為投資需要綜合多方面的信息和想法,才能不斷找到盈利機會。 註:A股的投資者連年報都不願意看,所以對於閱讀更不必抱有希望,恐怕更多的人會選擇某些空洞的言情小說、漫畫等書籍,而非讓自身提升的書籍。對於我來說,即便再忙,每年也會閱讀大量的書籍,這是我長久以來都在堅持的一個習慣。 「拾荒 網|10Huang.CN」精誠收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