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沒什麼門檻,但投資從來不簡單。 不論你承認不承認,事實是,絕大多數的人並不適合去買股票,或是其他什麼投資行為。 我目睹耳聞過不少久經沙場的股壇老將,甚至有很多是已然成名的私募基金經理,嘴上頭頭是道,卻隻能獲得比較平庸的長期業績。 為什麼很多人,終其一生,也無法進入投資的法門? 投資法則的門檻 首先,大部分人都邁不過遵守投資法則這個門檻。 這是我們最常見的一類股民:例如我們在券商開的各種活動上遇到的那些老股民,聽到臺上嘉賓提到具體的選股技巧會積極地去拍照、寫筆記,尤其是聽到具體的股票代碼,更會緊張地打開交易軟件馬上將其加入自選股。 他們一直在追隨別人,卻從未找到投資的法門。 那投資的法則是什麼? 就是用五毛買值一塊的東西。 這句話通常被冠以"價值投資"的標簽,但巴神說過,"所有的投資,都是價值投資。不投資價值,難道投資不價值嗎?" 至於如何評估這個東西到底值一塊還是五毛,那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瞭,這也正是各流派的分歧,例如價值派、成長派、技術派、資金派等等。包括技術派,人傢就是可以說,看線能看出來這能漲到一塊。 各種方法也許各有其優缺點,每個人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體系即可,關鍵是是否能夠長期持續可復制地贏利。當然,就我所瞭解,"價值派投資",或者說俗稱的"價值投資",長期獲勝的概率算是最高,也是最適合普通人的投資方式。 門口的討飯人 上述這些人,大多都是牛市頂峰沖進去的,沒怎麼賺錢,大概也知道自己的能力如何,所以不會下重註在股票上。這算是不幸中的萬幸吧。 但本文重點要說的其實不是這類人,而是另一批"拿著金飯碗討飯的人"—— 即使他已經找到瞭投資法門、在這裡下瞭重註,卻非常可惜,始終無法再進一步。 他可以認同五毛買一塊的道理,卻沒辦法在自己的投資實踐中做到。 他可以認同投資是要買好生意,卻沒法看出一個生意到底是不是好生意。 他有可能會投入超人的精力,去認真地分析報表和數據、做非常精細的圖表、寫長篇累牘的文章,卻一開始就選擇瞭一個沒落的行業和公司。 他會糾結於非常細碎的問題,卻視所買公司的生意模式和生命周期如無物。 他左一個巴菲特、右一個索羅斯,說不定還經常提及雷·達裡奧這樣比較冷門的投資傢,嘴上頭頭是道,感覺什麼都懂,而實際的長期業績卻差得離譜。 他隻能在門口徘徊,勉強進入七虧兩平一賺中的10%,卻可能永遠都成為不瞭一名優秀的投資者。 瓶頸和突破之法 那麼這些理念一流的投資者,為什麼業績成瞭二流三流,甚至不入流呢?是什麼阻礙瞭他們?如何才能突破這種瓶頸,成為一個成功的投資者呢? 這個問題我是這樣思考的: 一、投資,需要一個不低的智商。 巴菲特說,投資並非一個智商為160的人就一定能擊敗智商為130的人的遊戲。另一次,他又不那麼含蓄地說,成功的投資者智商毋須太高,智商130就綽綽有餘。 130還不高?你逗我呢? 金融界本來就是全世界匯聚最多聰明人、最多高學歷人士的地方,可還有那麼多聰明人死無葬身之地,笨蛋來瞭,必死無疑。 有的人,雖然不太聰明,但因為各種機緣巧合走進瞭這個領域(尤其是上世紀90年代的中國),剛開始隻是碰巧坐上瞭時代和行業的電梯,順風順水,但到瞭競爭激烈的現在,卻越來越凸顯自己的短板。 二、投資,需要大格局。 說到智商,難道不是天生的嗎?那天生的劣勢,有沒有辦法改變? 其實是有的。 同樣的小孩,在我傢和紮克伯格傢長大,那長大後測出的智商一定是不一樣的。 智力或許是天生的,但智商,也即展示出來的知識、能力、思維方式,卻都是後天培養的。 沒有大格局,沒有商業思維,沒有凌駕於商業法則之上的三觀,隻是埋頭於數據報表,註定成不瞭投資傢,否則這個世界上賺的最多的都是會計。 而格局如何培養? 巴菲特有句葷段子,"有些事沒法子和一名處女說清楚,無論是說給他聽還是拿圖片給她看。"隻有切身的體會才最深刻。 要具備深度的商業思維和投資智慧,最好是親自創過業、開過公司、管過人、開發過產品,哪怕是自己開個小飯店、小賣部,也會感受不一樣。 然而,我們不可能每個人都像巴菲特、段永平那樣,親自擔任過公司高管,就隻好退而求其次,可以通過閱讀和對周遭社會的跟蹤觀察,逐漸具備一定的商業思維。 在此舉一個劉慈欣短篇小說《中國太陽》裡的例子。在山溝裡,人生目標隻能是喝到不苦的水,掙點錢。到瞭城裡,人生目標就變成瞭見更大的世面,掙更多的錢。到瞭北京,當瞭北漂,人生目標就變成瞭買個屬於自己的房子,真正成為北京人。而進入太空,感受瞭宇宙的偉大和人類的渺小,人生目標就成瞭飛向星海,把人類的目光引向宇宙深處。 (具體小說內容不劇透瞭,2萬字。有興趣的可以自己百度搜,或者點閱讀原文,直達這篇小說的鏈接。) 三、投資,需要構築並不斷擴大投資知識體系。 不要以為遇到一篇好文章看瞭、點贊瞭、轉發瞭、收藏瞭,就算是學習知識瞭。 刷刷微博、帖子的碎片化淺閱讀,很難為投資者帶來什麼價值。 隻有深度閱讀和深度思考,將看過的東西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將知識融入自己的思維和認知,才有可能構築起自己的投資體系。 投資之道,藏於各行各業。有人讀史,有人誦經,有人甚至從茶道、棋道、武士道中均能悟出投資的真諦。以讀書為例,具體看什麼書,每個人都有個人的偏好。 我個人比較建議: 一是跟隨巴菲特、芒格、比爾蓋茨、紮克伯格的推薦去讀。 二是按照格柵思維去構建知識體系,包括但不限於金融學、商業管理、歷史、心理學、社會學、歷史、傳記、自然科學等。 三是帶著某個問題去找資料。 四是讀完後寫出來自己的理解或是說給別人。 四、投資,需要不斷地否定過去的自己。 接受一種新思維並不難,最難的,是摒除舊的錯誤的思維。 為什麼所有的年度私募冠軍,之後多年的業績都會比較慘? 為什麼那麼多曾經成功的投資者,後面會不再成功? 為什麼牛市裡賺錢的人,熊市會一敗塗地? 為什麼那麼多相信自己可以做到隨著市場風向轉換策略的投資人,實際卻是在一棵樹上吊死? 很多人窮其一生,都逗留在他年少時建立的思維中不能自拔,如同打上瞭"思想鋼印". 很多人成功過一次,卻錯將運氣當做實力,而寄希望於復制神跡。 很多人雖然一個階段內復制過自己的成功很多次,但時過境遷之後,在均值回歸和成長天花板的自然法則面前,卻一條已死的道上走到黑。 路徑依賴,是投資人最難以克服的瓶頸。 最後,想成為一個成功的投資者,長期看實力,短時間內真的需要點運氣。偉大如格雷厄姆,卻也被1929年大股災險些毀滅。 祝你我都好運!「拾 荒 網|10Huang.CN」你的炒股專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