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指期貨和融資融券是近期我國資本市場的兩大機制創新,二者推出時間相近,為股市投資者提供瞭做空渠道,解決瞭我國A股市場長達20年隻能單邊做多的結構性問題,對於構建一個流動性高、波動性低的成熟資本市場具有裡程碑的意義。之前,由於隻能從股價上漲中獲利,盲目追高、恐慌殺跌情緒導致股市劇烈波動,避險機制的缺失更令市場彌漫著濃厚的投機氣氛。如今,當投資者認為股票價格過高或過低時,可以通過融資融券業務進行融券賣出或融資買入,不僅有利於股票價格回歸合理區間,而且有助於市場形成內在的價格穩定機制。這樣的交易機制和對沖工具順應規模化投資和避險需求而生,可進一步推動和促進機構投資和組合管理的優化,金融產品的創新,對我國資本市場盈利模式和結構將產生深遠影響。長期來看,股指期貨和融資融券業務的推出,不僅有利於發現資產的合理估值水平,緩和市場波動,推動理性投資,而且是實現現代投資組合策略的重要工具。
目前,市場上有一些人對股指期貨和融資融券的功能和作用存有疑慮,認為股指期貨和融資融券業務的推出加大瞭市場的波動幅度和下跌力度。其實不然,我們應該看到,目前市場對宏觀調控政策的預期比較一致,股指期貨和融資融券運行初期投資者結構不合理現象比較突出。當前,以散戶和私募基金為主體的股指期貨和融資融券市場具有短期性和同一性,在市場一致看空的情況下出現殺跌也在情理之中。未來隨著越來越多的機構投資者獲準開展股指期貨和融資融券業務,市場的參與主體將日趨成熟、穩定和多元,長期投資理念會在市場上得到推廣,市場的波動就會有所收斂。其中,各個群體的投資目的、後市研判皆有差別,機構的操作方向、市場的波動性都會與當前過渡時期不同,提前關註和分析成熟機構投資者如何運用股指期貨和融資融券實現投資組合管理策略非常有必要。
融資融券為何提前股指期貨推出
股指期貨推出的前提條件是股票現貨市場存在做空機制,保證期貨和現貨市場的有效聯動。可先通過融資融券對投資者的思考方式和投資習慣進行一定改變,為股指期貨的推出做鋪墊。另外,融券業務使投資者可以賣空股票,為股指期貨的反向套利創造條件,以保證這兩種雙向交易工具在推出後會相互促進市場發展,共同服務於投資者的操作策略,改變我國A股市場長期以來單邊市狀態,使資產的估值更加合理。
對機構投資者而言,如果沒有股指期貨對沖風險,大量進行融資融券也將帶來巨大風險。因此,在上市安排上先推出融資融券為股指期貨“熱場”,隨後不久推出股指期貨,方便融資融券的風險管理和投資組合策略的實施。
2010年1月8日,國務院原則同意開展證券公司融資融券業務試點和推出股指期貨品種。融資融券業務先於股指期貨半個月正式推出,按照“試點先行、逐步推開”的原則優先選擇規模大、實力強、管理規范且風險控制到位的6傢優質證券公司進行首批試點。
在保證金方面,融資融券保證金比例分別不得低於50%。投資者融資買入證券後,可通過賣券還款或直接還款的方式向證券公司償還融入資金。投資者融券賣出後,可通過買券還券或直接還券的方式向證券公司償還融入證券。未瞭結相關融券交易前,投資者融券賣出所得價款除買券還券外不得他用。融資融券期限不得超過6個月。
3月31日,交易所正式開通融資融券交易系統,並接受試點券商融資融券交易申報。至此,證券公司可在客戶交存相應擔保物後向客戶出借資金供其買入證券或者出借證券供其賣出。第一批90隻融資融券標的基本上是滬深兩市最具代表性的藍籌股。試點初期,證券公司主要是以自有資金或證券向客戶提供此項服務,當然也可以使用依法籌集的資金和依法取得處分權的證券進行融資和融券。據統計,首批6傢試點券商的融資融券業務總規模為450億元。其中,中信證券200億元,海通證券80億元,廣發證券和光大證券各50億元,國泰君安40億元,國信證券30億元。在利率和擔保比例等方面,大部分券商試點初期確定的融資保證金比例不低於60%,融券保證金比例不低於70%。這6傢券商融資融券利率采用統一水平,融資利率是7.86%,融券費率為9.86%。
融資融券業務開啟首日,上證指數微跌0.62%,90隻標的股票漲少跌多,13隻上漲,72隻下跌,與A股市場走勢基本一致。起初,由於融資融券成本較高且開戶流程較為復雜,市場參與熱情並不高,多數投資者對這種新型的交易機制持觀望態度。由於融資融券規模較小,其對大盤整體走勢的影響非常有限。但自融資融券業務正式啟動以來,業務規模平穩增長,融資規模超過融券。截至5月20日,滬深兩市融資融券餘額已經超過8億元。
滬深300指數期貨是以滬深300指數為基礎資產的標準化期貨合約,買賣雙方對一定時期後滬深300指數的價格水平進行交易,在合約到期時,通過現金結算差價的方式進行交割。股指期貨采用保證金交易制度,也為投資者提供瞭一定的杠桿,隻需支付一定比例的保證金就可以交易。為瞭保持首份合約覆蓋一個完整的月份,滬深300指數期貨合約上市選在4月16日,較融資融券僅遲半個月。上市以來,股指期貨成交量穩步增加,雖然成交持倉比仍舊偏高,但持倉量呈現穩步上升態勢。
股指期貨與融資融券的結合運用
可當作市場的“風向標”
融資融券和股指期貨能夠為投資者研判和預測市場及個股走勢提供有用信息,可以作為市場的“風向標”。
從根本上說,投資股指期貨成功與否的根本在於對現貨指數走向判斷的準確與否。宏觀經濟形勢、國傢政策、企業盈虧狀況等是最終決定股指期貨走向的根本因素。
就日內來說,股指期貨開盤提前股票現貨市場15分鐘,其走勢對股票現貨市場的影響非常重要,成為瞭滬深兩市開盤定價及其走勢的有效參照。滬深300指數期貨上市首日,股指期貨和現貨指數出現背離,這與市場炒新、爭搶第一單,市場流動性,以及投資者對期貨交易特性瞭解不足而沿用股票做多思維等有一定的關系。而此後,股指期貨對滬深兩市開盤走勢的指引和預判作用越來越明顯。另外,在日內,股指期貨合約的走勢相對於滬深300現貨指數來說更加敏感,能夠更快地反映大盤權重股走勢的變化。此外,股指期貨的期現價差結構和合約間價差的變化也能體現出市場對於股票現貨市場走勢不同時期的預期。例如,股指期貨上市初期,近月1005合約曾出現高升水,說明投資者短期內看好未來大盤走勢。隨後,雖然股指期貨主力合約受到現貨市場悲觀情緒影響,與滬深300現貨指數間的價差收窄,但遠月1012合約仍保持著高升水狀態,表明投資者短期看空,長期仍舊比較樂觀。直到5月中旬,因持續受到政策面偏空和歐洲債務危機的影響,投資者對股市長期走勢轉為悲觀,股指期貨遠月合約升水收窄。
對於一個具有一定規模且交易活躍的融資融券市場而言,其預測功能體現在大盤整體和個股兩個層面上。雖然在融資融券市場,個體因素影響較大,但通過近段時間融資融券相對規模變化情況,我們不難發現投資者對未來市場的預期,以及市場多空雙方的力量對比。根據對滬深兩市融資融券情況統計,近段時間市場融資規模增長較為穩健、獨立,與滬深300指數的走勢相關性不大,其增長主要是受到該項業務推出初期市場資金需求的影響。與之相反,融券規模在融券業務推出時較小,說明當時市場對後市相對比較樂觀,對參與融券較為謹慎。然而,隨著滬深兩市跌幅的進一步擴大,空頭趨勢日趨明顯,融券規模大幅增加。
上證指數在經過四周持續下跌後,於5月17日跌至2559.93點,正是在市場情緒越來越低迷的這個時候,融資融券交易總量出現瞭激增,滬市融資買入額連續4個交易日日均超過4300萬元,融券餘額連續5個交易日日均超過6000萬元,這說明近段時間多空雙方對市場後期走勢產生瞭明顯分歧。
對於個股來說,融資融券的指示作用更加明顯。經過融資融券業務推出第一周試探性參與後,融資融券規模在第二周大幅增長。中國平安、中國太保等個股的走勢在出現大規模融資買入後逞強。此後,隨著樓市調控新政的出臺,以地產股、金融股為代表的權重股大幅下跌,投資者抓住這一機會融券賣空招商地產等指標股,令其走勢更加疲弱。比如4月19日,招商地產出現71400股融券,使得該股當日走勢弱於其他地產類個股,以20.8元跳空低開後以跌停報收,成為滬深300指數中四大地產龍頭股中唯一一隻跌停的股票。4月20日,該股繼續維持高於同行業股票的跌幅。同樣成為重災區的金融板塊也遭遇瞭類似的融券賣出打壓。中信證券、招商銀行、中國平安等權重股均在融券賣出之列,進而拖累大盤向下。
由於融資融券標的與滬深300指數權重股有較大重疊,因此,融資融券市場的操作很容易通過權重股的波動傳導到現貨指數和股指期貨上。
可避免極端行情發生
融資融券和股指期貨可以增強市場的流動性,有利於市場交易的活躍,長期而言,可以避免市場極端行情發生,降低市場的波動性,促進市場不斷成熟。
融資業務為銀行資金進入市場打開瞭通道,可以為股市帶來增量資金。在一個發展相對成熟、具有一定深度的市場中,當市場出現趨勢性上漲行情時,順勢而為的投資者融資買入股票,另一部分投資者因相信股票價值被高估,未來將會回歸到正常估值區間,因而進行融券賣出操作,增加相關證券的供給。這樣的融資融券在提升市場流動性的同時,也緩和瞭價格的波動幅度。股指期貨的推出雖然可能會從股票現貨市場分流一部分資金,但也能為A股市場帶來瞭期現套利資金。另外,新的交易機制可以方便更多投資者靈活管理風險敞口,實施更有針對性的投資策略,也會為市場帶來增量資金。
然而,當前的市場對股指期貨和融資融券的功能和作用爭議較大,認為至少短期內股指期貨的上市加大瞭股票現貨市場的調整幅度,抑制瞭市場的反彈,令市場波動幅度增大。股指期貨上市恰逢國傢房地產調控政策的出臺,雖然上市首日股指期貨較現貨指數強,但當日股指期貨的樂觀情緒並未渲染到A股市場,滬深兩市雙雙低開低走,此後現貨市場的下跌也帶動瞭股指期貨的下滑,形成全天高開低走的局面。在隨後的交易日裡,嚴厲的房地產調控政策使市場參與者明確感受到政策收緊的陣陣寒意,股指期貨市場的也迅速轉換方向。自4月19日起,金融、房地產等板塊積弱難返,股指期貨市場交易者迅速調整思路,空頭占據絕對優勢,同時滬深兩市出現大跌,進而拉開快速調整的序幕。令老股民們心驚的是,根據以往經驗預期的反彈遲遲不到,力度也非常弱,往往難以延續到下一個交易日。
須知,股指期貨本身就是一種高度敏感的投資工具,波動性較現貨市場大。在充當套期保值主力的機構投資者尚未獲準入市的情況下,久經沙場、強調順勢而為的小型逐利交易者便成為瞭股指期貨市場中最重要的投資力量。在技術形態、政策預期雙雙偏空之際,市場自然缺乏做多的理由和動機。而此時的保險資金、基金等股票現貨市場上的大型機構投資者感覺後市不好,在短期無法進入股指期貨市場進行套期保值的情況下,紛紛減倉,此前的抄底資金大多折戟而歸。與此同時,融資融券市場也一改前期融資規模超過融券的態勢,開始大舉借券賣出,更加劇瞭現貨市場的跌幅,以至於進入5月份我們有時能看到股指期貨走勢有時會強於股票現貨市場。
隻有當基金等大型機構投資者進入股指期貨市場,在其股票現貨規模龐大並受到倉位下限制約,且空頭套期保值頭寸受到政策規范制約僅能覆蓋部分現貨頭寸時,既具備資金和現貨實力又具有較強做多動機的多頭才會真正出現,以幫助大盤在政策調控預期偏空的氛圍之中企穩反彈。
值得註意的是,我們現在看到的股票現貨市場、融資融券市場和股指期貨市場,均尚難稱作典型的、成熟的機構投資者市場。可以說,現在的市場特征並不能完全代表未來市場的狀態。股指期貨和融資融券業務剛剛推出,機構投資者時代的大幕剛剛拉開,初期投資者結構的不完整性、偏保守的遊戲規則、我國國情,以及人民幣不可自由兌換、資本賬戶管制均對現代投資策略的完全發揮產生瞭一定影響。但可以肯定的是,隨著我國經濟和資本市場的發展,投資環境將變得更加自由、開放,未來人民幣的可自由兌換、國際板的上市都將給今天的市場帶來質的變革。因此,提早瞭解股指期貨和融資融券等工具為未來投資者帶來何種投資機遇和策略具有重要意義。
使投資者風險管理更全面
股指期貨和融資融券為投資者提供瞭強大的風險管理工具,但二者又有所不同。我們知道,一個投資組合所承擔的風險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非系統性風險,它與特定公司或者行業的經營狀況和財務狀況相關,並可以通過分散化投資的方式被消除。如下圖所示,隨著投資組合中股票種類的增加,非系統性風險變小。而另一類風險稱為系統性風險,它與經濟增長、通貨膨脹、政治和其他影響金融變量的因素有關,不能通過分散化投資消除。
股指期貨強調對系統性風險的對沖和管理,通過套期保值實現;融券則更加具有針對性,強調對個股風險的管理。利用融券機制對個股風險進行對沖實際上既對沖瞭一隻股票具有的系統性風險,又對沖瞭該股票包含的非系統性風險。那麼該如何選擇和運用這兩種對沖工具呢?
這需要結合投資組合的具體情況和目的進行分析。如果投資者擔憂的是單隻股票因企業經營狀況、財務狀況惡化,短期內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同時又受到稅收、監管等因素限制不方便即刻將股票賣出,那麼可以通過融券方式對沖該股票價格大幅下跌對整個投資組合價值和業績的沖擊。不過,這種方式短期內會受到券商融券規模的限制,容易對個股股價造成沖擊,而且融券的資金成本較高,應用相對受到限制。若投資組合內的股票數量較多,基金經理擔心投資組合價值因宏觀或行業因素受到不利影響,則可利用股指期貨調整投資組合的Beta值,調整組合承受的系統性風險大小,為投資組合進行保值。股指期貨市場的流動性較強,且交易成本較為低廉,可以幫助投資人以更快的速度、更低的成本完成投資組合的保值,並能最大程度地避免價格帶來的沖擊。
可形成多種新的投資策略
股指期貨還可以與融資融券機制配合形成很多新的投資策略。
就套利策略而言,有兩種套利策略值得特別關註。一種是反向套利,即當股指期貨價格水平過低,相對現貨指數的價差合理區間時,可以通過融券賣空相關股票或股票組合,同時做多股指期貨進行套利。由於融券成本較高,這種策略在目前的市場環境下應用很有限。另外一種是可轉移Alpha策略。該策略通過做多有估值潛力的股票,同時融券賣空被市場高估或長期滯漲的股票,分離出組合的Alpha,即超額收益。同時,基金還要在市場上買入股指期貨合約,成為該組合系統性風險和收益的來源。通過這種方式,資金可以借助杠桿高效投資,獲得令人滿意的收益。
當然,投資者也可以利用股指期貨和融資融券配合進行趨勢交易。若預期市場上漲,投資者可利用這兩種交易機制提供的杠桿,融資買入股票現貨的同時做多股指期貨,放大投入資金的規模,獲得更高的收益。投資者也可通過融券現貨和做空期貨,在市場下跌的過程中盈利。需要註意的是,若進行這種交易的投資者資金實力雄厚、市場影響力非常大,則可能會造成股票現貨市場動蕩。香港1987年的股災就是最好的例子。1987年,香港股市跟隨全球股市上漲,地產股飆升,但隨後受到美國加息的打擊,具備豐富知識的外資機構投資者率先通過做空股指期貨對資產進行保值,匯豐旗下的兩大券商利用投資者和傢族基金托管在該行的股票進行融券賣空操作,加大對股票價格的打壓,配合股指期貨做空恒指,引發股市恐慌性下跌,最終釀成股災。
如今,多數國傢和地區資本市場的交易機制和監管手段都已經吸取瞭當年的教訓,並有瞭長足的進步,事前在交易規則、交易額度上進行限制,通過現代化的監控手段在事中限制過度交易,並明確在事後對操縱市場行嚴厲打擊。目前,出現這種極端事件的可能性已大大降低。但對於投資者來說,不論是否進行股指期貨和融資融券操作,明瞭其交易特點和應用策略,以及對市場的影響是有效規避投資風險、獲得收益需要做好的功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