註冊制之後,創業板的漲停從10CM變成瞭20CM。有些人嘗到瞭20CM的甜頭,覺得10CM不香瞭。我想說的是,那些在10CM的市場打板還不能穩定盈利的情況下,就去嘗試20CM的話,先摸摸自己的錢包,周五已經誕生瞭第一隻創業板大面股鵬翎股份,我認為這種情況以後將會變成常態。

關於創業板以後的玩法,我認為會有三種:
1、精選創業板50板塊個股,或者定投創業板50指數基金。 今年創業板的牛市基本是創業板50在引領,剩下的那幾百隻小票對創業板指數的貢獻不大,甚至大部分都沒有跑贏指數。雖然短期資金爆炒創業板低價股,但是這種情況不會持續太久,後期資金還會回歸正常狀態。長期看,創業板50將會更大程度的吸引資金的關註,也是機構資金配置的首選。

2、做熱門題材的首板。 註冊制下,投機也不會消失,題材的炒作是A股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當有熱門題材出現的時候,首先判斷題材的大小和板塊的強度,如果符合預期,首板是可以嘗試的,需要註意的是,要做那個首先啟動且率先上板的。比如近期的環保板塊的永清環保,特斯拉板塊的雙林股份。


3、人氣股的低吸。 關於低吸,我之前有專門一篇文章講過,10CM也好,20CM也罷,核心思想是一樣的。一是要有人氣,二是重要價位承接好,三是股性好。低吸創業板如果成功那可能是日內30CM以上的大長腿,這不比打板爽多瞭麼,而且風險還小。

總結:
制度改革之後,創業板的玩法還處於摸索階段,我今天的文章也是拋磚引玉,大傢如果有好的思路可以留言交流。
如果你是風險厭惡型,那麼我建議你考慮第一種方式。如果認為自己選不出好股票,那麼直接定投創業板50指數基金就好瞭,從長期來看,這種方式不但能獲得指數紅利,還能跑贏大部分散戶。
如果你是短線交易選手,風險偏好也較高的話,那麼可以考慮第二種方式。但是這種打首板的方式如果封不住的話,也可能會吃大面。所以這種方式對於投資者有很高的要求,對於題材的理解,個股的篩選以及打板的時機都要有豐富的經驗才行。
對於第三種方式,我認為適合大部分人。低吸這種手法,本質上偏左側,但它的優勢是成本低。如果我們輔以更多的條件和技巧,那麼是可以大大提高低吸的成功率的。 低吸不是哪個跌的多就吸哪個,而是判斷它會發生轉折才會去吸。拾荒網炒股,專註短線技術技巧進階。如果胡亂吸的話,虧起錢來一點也不含糊。在符合低吸條件且盈虧比較高的時候,是可以嘗試博弈大長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