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識一個牛人,最讓我佩服的不是他的“炒”股能力,也不是他的技巧和高招,而是他在關鍵時刻集中倉位幹大事的能力。
這位高人大多數時候倉位比較分散,有時候甚至開超市,但一旦讓他發現大機會,他就迅速把其他倉位騰出來,合兵一處,重倉攻擊。
他是我知道的,在去年的白酒上賺最多的人之一,也是今年在順控發展上賺錢最多的人之一,更讓我佩服的是,他也是在小康上重倉賺大錢的人。
很多時候我以為我跟他差在技巧,後來我才知道,我跟他差在戰略—–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戰略上。
就是將優先的資金,集中在最能出活的股票上。
這句話看似簡單,但背後卻承載著無限魄力和戰略高度。
蘇世民曾說過:
做大事和做小事的難易程度是一樣的,那就給自己一個遠大的目標,盡量做大事。
同樣,在倉位上,我認為:重倉一個股票和輕倉一個股票,對一個人註意力的占據有時候是一樣的。
10%的倉位和50%的倉位,都是需要差不多的精力去關照。
既然如此,為什麼不把大部分倉位放在最確定的倉位上,然後用100%的精力去關照?
這就是今天要討論的戰略思想:一旦我們在某個具有生產力的股票上擁有最大的確定性,就應該給它配置最大的倉位。合兵一處,力出一孔。
其實這個思想,在我讀任正非的時候也經常看到。任正非把這種思想叫壓強原則。其具體說法是:
就是將有限的資源集中於一點,在配置強度上大大超過競爭對手,以求重點突破,然後迅速擴大戰果,最終達到系統領先。

為瞭把這一點說明仔細,任正非曾經寫過這樣的文字:
坦克重達幾十噸,卻可以在沙漠中行駛,原因是寬闊的履帶分散瞭加在單位面積上的重量;釘子質量雖小,卻可以穿透硬物,是因為它將沖擊力集中在小小的尖上,二者的差別就在於後者的壓強更大。同樣的道理應用到企業戰略上,就有瞭“壓強原則”。
同樣的道理用在股市上,就是確定性集中原則。就是調集兵力集中圍攻一個確定性的股票。
當然,這個前提是出現“出活“的股票。就是那種具有戰略性、方向性的股票。
或者是龍頭股
或者是核心趨勢股
或者是最確定預期差的股票
或者是最能代表市場方向的股票
一旦市場上出現這種股,就要以百倍的精力和全部的註意力傾註在上面。
我很佩服的一個大佬,為瞭集中精力做好小康股份,把所有的群都解散,以免受到任何雜音的影響,全心全意做小康。
無獨有偶,去年的時候,同樣是一個大佬,他鎖定要做光大證券,然後自己主動閉關,不參加任何活動。
這就是全部精力和註意力的傾註。這也是壓強原則。
軍事上有個詞叫范弗利特當量,源自美國的一位中將。他極力主張以猛烈火力消滅敵方有生力量,減少己方的損失,有一次,范佛裡特問參謀:打贏那一場戰役需要多少彈藥。當時,參謀告訴他一個數字,然後范佛裡特說,那就打出去5倍的彈藥。這個軍事術語背後,其實是一種加大贏面的競爭策略,把有限的資源,聚焦在特定的領域,投入壓倒性的資源。

“范佛裡特彈藥量”,也是任正非常使用的一個詞語。用其話說:我們的資源和技術有限。一切都是有限的。如果把資源搞得太分散,我們就沒有辦法成功。
這些雖然是軍事上、企業戰略上的說法,但是我覺得和股市上很相似。
很多時候,我們不是缺乏發現好股的能力,而是不能在一個好股上用盡我們的“范弗利特當量“,傾註足夠的倉位和註意力。

這種思維和做法,就是戰略能力。而非術的能力。
對級別的識別,遠遠比對術的識別重要。而給級別配備足夠的倉位,集中足夠的資源,又比“炒“股本身重要。
正如索羅斯所言:看對看錯不重要,關鍵是看對的時候你賺瞭多少!拾荒網,一個有價值的炒股知識學習網站。
當然,這一切是建立在一個基礎上,那就是方向對。至於方向,我們上篇文章已經重點談過瞭,並把它定義為最大的戰略。我們這段時間分享的戰略系列文章,是環環相扣,應該結合起來看。
一旦解決瞭方向問題,確定瞭戰略性的股票,就要敢於合兵一處,利出一孔。
那麼,什麼又是戰略性股票呢?
請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