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是人創造的,它的運行時間規律符合人們的事件規劃時間,也就是說它是一定的政策市,這在A股市場上幾乎沒有人否認它是政策市,其實在國外同樣是政策市。
因為重要的政策會影響宏觀經濟,行業的不同政策會影響行業內的大多數公司,公司的利潤會受到政策預期的強大幹擾,價值投資的投資人沒有誰不關心政策的。
投機者們更是把政策消息奉為第一生產力。股市中的炒作規律就很明顯的能從政策的時間周期中找到利潤,那麼A股的時間周期都有哪些呢?
我們最熟悉的就是年報季報高送轉摘帽這些股市強制披露時間的規則炒作,還有就是每年固定的重要會議的政策預期炒作。
市場上我們經常聽到的有春季行情、秋季躁動,但是很少聽到夏季行情,原因是什麼呢?就是政策在夏季的時候處於政策淡季,而歲末年初都會有春季行情就是因為每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和兩會。
1月份一般關註是中央一號文件,一號文件主要就是農業類,雖然農業類歷來行情持續性不好,很少出現大牛市,但是這期間農業股總體是大概率跑贏大盤的,在A股市場上每年能跑贏大盤就幾乎是神一樣的存在瞭。
從2004年開始至今,中共中央已經連續十五年發佈以“三農”(農業、農村、農民)為主題的中央一號文件,因此中央一號文發佈前後,市場往往加大對農業農化等相關行業的關註。

一號文往往在一月底二月初發佈,2004-2010年中央一號文主要聚焦新農村建設和農增收問題,2011-2016年中央一號文圍繞農業現代化展開,2017年中央一號文提出深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2018年提出關於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一號文發佈,農業及化肥板塊往往有較大漲幅。
回顧2005年至2018年這14年中一號文公佈前15天及後15天農業指數/農用化工指數市場表現,前15天指數相對滬深300均累計超額收益為1.6%/1.5%,後15天指數相對滬深300平均累計超額收益為3.7%/4.5%。
2月份3月份關註的主題就是兩會,兩會一般都是3月份召開,10天到15天時間,本次兩會是歷時時間最長的,時間長說明瞭重要性。炒作分為會前預期和會中政策和會後延續,其中規律不固定,但是在歷次兩會前後出現上漲的次數,要遠遠多於下跌次數,這也是春季行情的重要時間期間。
會前有各種機構預測會議的重點,可以提前埋伏,等待消息兌現,會中如果出現新鮮政策則是大力炒作的機會,就比如剛剛結束的兩會新鮮出爐的獨角獸到現在還一直在發酵,因為題材新,涉及面廣,延續性就好,目前的炒作已經到瞭新鮮貨的結束期瞭,修整後仍然會再度活躍。
在這期間也是年報預告和高送轉的重要窗口期,疊加瞭政策頻繁,所以春季行情才每年都不缺席的。下圖是2005年以來每年春季行情的統計情況:

4月份是年報披露的最後截止月,在這期間主要是看一些宏觀經濟方面的質量和上市公司整體的利潤水平,如果基本面向好符合預期則該月行情會較好,基本面差於預期則市場開始悲觀則行情差。
回顧11年至今的4月股市情況,11、12、14、16、17年4月股市下跌,13、15年4月股市上漲。 11年4月為控制過高的通脹,央行上調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地產和貨幣政策從2010年開始逐步收緊,累積到11年4月,市場最終出現熊市大跌,這次是政策面緊最終帶動基本面變差,股市出現殺估值、殺盈利的戴維斯雙殺。拾荒網,一個有價值的炒股知識學習網站。
12年4月上市公司公佈業績,全部A股12Q1歸母凈利潤同比增速由上季度的13.4%大幅下滑至0.5%。14年4月創業板指14Q1歸母凈利潤同比增速由上季度的28%下滑至22%。所以,12、14年是非常典型的基本面惡化導致股市下跌。
16年4月國內一些信用債風險不斷暴露,市場擔心中國出現大面積債務違約,股市下跌。17年3月底4月初銀監會密集發文,加強金融監管,資金利率上升、風險偏好回落,股市下跌。16、17年是典型的階段性政策面偏緊導致市場出現瞭階段性下跌,由於基本面向好,市場經歷一段時間調整後最終上漲創新高。
那麼今年的4月是什麼情況呢?和17年差不多,美國加息、貿易戰、央行變相加息、資金緊張,但是從公佈的基本面來說上市公司業績預期普遍不錯,大概率是跌瞭後會恢復上漲。

5月-8月之間屬於政策空白期,主要關註的是各部委的一些消息。從統計上看5月份行情一般不好,國外有sellinmay的說法不無道理。7、8月份是中報的密集披露時間,重點關註業績超預期的行情個股,這期間與二季度整個市場利潤水平關系比較大。
9月-11月是5年才會有一屆的黨代會窗口期,這期間總體表現比較好,原因是大多數行業在這期間都是每年的生產高峰期,企業效益在這期間是一年當中最好的一段時間,在這期間全國的氣候宜人不冷不熱,工作時間長,效率高,經過瞭上半年在這期間為全年的經濟目標沖刺。
接下來的12月有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11月期間就會有預期。數據統計顯示,從05年股權分置改革以來的13年當中有9年是上漲的。這期間是三季報的披露時間,三季報是整個年度會計報表中最不受重視的,時間間隔短是原因之一,10月底必須披露完畢,隻有一個月時間。
12月份的中央工作會議是總結當年的經濟工作成績,分析研判當前國際國內經濟情況形勢,制定來年宏觀經濟發展規劃,該會議是判斷當前經濟形勢和定調第二年宏觀經濟政策最權威的風向標,要重點關註。在這會議上會出現第二年的傾向性行業政策。12月是各大機構結算紮帳的自然月份,在這期間往往會出現月前沖刺、月末落袋的規律。

以上大概總結瞭一年當中的重要會議和生產經營的一般規律,總體上一年總會有三次行情:春季行情、秋季生產高峰行情和年底的博弈行情,規律是9月-3月份行情不錯,4月-8月屬於淡季。
當然,交易不是猜謎,還要落實到每天每個階段的不同政策和市場情緒當中。除去大牛市和大熊市,這些規律是客觀存在的,時間周期拉長,10年當中有7年會出現這樣的規律。
由於篇幅所限,關於A股的時間周期魅力還沒有說完,下次重點說A股的大事件時間炒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