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中旬,我們在《A股的神奇規律(三):月度炒作的特點!》中講到,在每年的兩會前和會議期間農業類股票的走勢都是要強於大盤的,這是月度的炒作規律。
另外一個特點就是會議這個事件的推動作用,事件的發生都有時間表,在股票的炒作上有這麼一句話:事件是第一生產力。事件有突發的事件,有預期的事件,有突發後一直持續的事件,有突發後馬上沉寂的事件。
突發的事件是難以額預測把握的,有預期的事件應該拿來作為重點研究,突發事件的可持續性也是一個重點的跟蹤推測。
前段時間的獨角獸屬於突發事件可持續性的代表,年後先是富士康的上會導致瞭工業互聯網的炒作,後來證監會以官方的姿態支持創新企業快速上會過會,從高層的口中說出獨角獸這個詞,後來的政策就越來越密集的發佈,消息面在媒體的推波助瀾下愈演愈烈,這就成為瞭主流主題瞭。
一年當中能成為主題投資的板塊鳳毛麟角,突發事件的可持續性就簡單點到為止,我們今天主要講有預期的事件時間炒作。
黃金的避險預期事件
大傢都知道黃金是避險資產,“盛世古董,亂世黃金”是對黃金避險最好的總結,每當國際上出現重大的足以影響世界政治經濟的事件,黃金都會被投資者拿來作為第一資產配置。
國際上影響世界政治經濟格局的事,近期的有中美的毛衣戰。在毛衣戰開始的時候有前奏,3月8日美國對鋼鋁產品宣佈增加關稅,對於敏感的投資者這時候就會選擇買入黃金。
當然,在這之後大多數人是沒有能力判斷毛衣戰范圍是否擴大,持續性如何。一般情況下,在消息出來進一步發酵的時候,仍然是買入的時機,即使事態最終平息不瞭瞭之瞭,黃金板塊也不會出現快速殺跌,會有足夠的時間出局的。
在重大事件沒有發生前一周左右買入是最合適的時機,待到重大事件落地,超出預期可繼續持有,符合或低於預期順利出局即可。

最近兩年,黃金由於重大事件出現短期套利行情,除瞭毛衣戰還有兩次很明確的事件,全部都有時間軸,英國脫歐公投事件和美國大選事件,這兩件事都是足以影響世界政治經濟的大事。我們分別來看一下時間軸上黃金股的表現:
2016年6月23日,英國舉行公投,決定是否繼續留在歐盟,投票結果當地時間24日清晨出爐。在公投之前,幾乎所有的輿論和政治力量都預期脫歐的概率很小,這個時候大盤處於小的上升周期當中,即使沒有政治事件的發生,黃金也是跟隨大盤反彈的。
所以,在6月23日之前的幾天買入黃金,博一下政治事件的不確定性是有很高的性價比的。我們看一下6月24日公佈結果時候,乃至後續持續的第二輪爭議,讓黃金指數走出瞭遠遠高於同期指數漲幅的走勢:

第一個箭頭是6月23日公投的前一天,第二天結果公佈收出大陽線,一直持續到7月上旬請願二次公投的請求被駁回才告一段落。這期間國際輿論發表多方評論英國脫歐事件對歐洲、歐盟、乃至整個世界經濟形成的悲觀氣氛,造成瞭資金的階段性避險恐慌買入。
在6月23日前,我們看到也是收出瞭幾根大陽線,這是事件不確定時候的預熱階段。下面再看一下美國最近一次選舉時候的黃金走勢:

圖中黃金指數拉出大陽線的日期是2016年11月9日,特朗普贏得美國總統大選,這是當時國際輿論普遍認為的黑天鵝事件,一個醜聞不斷,個性突出的商人贏得大選,對國際形勢的影響充滿瞭眾多的不確定性,所以資金一致性的去避險。
在這件事之前的一段時間裡都是買入黃金的好時機,事件落地走勢開始走弱的時候兌現。同期的上證指數在11月9日之前是橫盤瞭半個多月,而黃金持續上升瞭半個多月,這就是黃金的避險時間套利。
以後國際上還會出現很多類似的重大不確定性事件,都是可以按照事件發展的時間去做提前潛伏的。
在黃金板塊中選擇主營純正的黃金個股,沾邊的就不要選擇瞭,回頭翻翻黃金個股的走勢,每次都是那麼幾隻走在前面的:西部黃金、赤峰黃金、山東黃金、金貴銀業,選擇這幾隻的一兩隻就夠瞭,其他的不用多看。
雙十一的物流潛伏機會
雙十一從中國的購物狂歡節已經逐漸成為瞭世界的購物狂歡節,每年的10月份就會有幾天快遞物流板塊的異動拉升,這就是它的埋伏時間點,一般是10月中旬左右,需要結合技術面來埋伏,不能在下降周期,最好是量能溫和的震蕩周期當中,異動拉升的時候兌現。

另外,同樣每年都會有時間周期異動的還有十一黃金周的旅遊板塊,這個需要結合當年旅遊板塊的業績來看,業績預期不錯的情況下在9月份根據個股和板塊的技術面進行埋伏,盤中必定會有一兩次異動拉升的。
物流和旅遊總體上的走勢在各個行業裡不算活躍,連續走出來的機會少,這裡隻是舉例說明。
如何去尋找事件潛伏呢?
東方財富上有一個財經日歷,把未來一兩個月內的一個重要會議和大事都標註出來瞭,如下圖:

我們要去尋找一些重要的會議,需要查詢它的主辦方和協辦部門,主辦方來頭越大越好,說明會議的規格高,僅僅是行業協會主辦的一般沒什麼效果。
最主要的還需要結合當下炒作的風格來做綜合判斷,比如當下的風格就是科技+,那麼看到規格比較高的科技類會議就要重視,去查詢主辦單位和可能的議題內容,找到該內容的相關題材結合技術面指標去做事件埋伏(也需要考慮媒體對該會議的關註程度)。
埋伏需要耐心,有時候需要提前半個月時間,有時候需要一周時間,因為事件的不同每次的埋伏時間點會有差異,不能統一而論。潛伏的時候一定要結合技術面,起碼是一個區間內的,不能技術面很爛去潛伏,沒等事件成為市場上的風口呢你先變成烈士瞭,那就得不償失瞭。
比如雄安一周年炒作,我們是提前一周左右進行埋伏的,臨近4月1日兌現的邏輯,潛伏的三隻雄安股在分享後一周內都有過漲停。

埋伏的個股選擇需要選擇該題材過去一段時間的活躍程度,最好是當過龍頭的,技術形態合適的去做。比如在潛伏雄安一周年時,我們選擇的建科院於3月23日建倉,3月30日提前賣出,短短六天獲利近30%。
一般情況下,在選擇確定事件會議的埋伏時,隻要環境不是處於下跌趨勢當中,基本上都是可以吃到肉的,可大可小,起碼是可以安全撤退的。
另外,由於次新有籌碼新+流通盤小等優點,所以“次新+題材”往往成為整個熱門題材中走勢最強的龍頭,比如上面的建科院。
不過,當埋伏的時候不及預期,或者技術上出現破位時,必須進行出局操作的。事件的提前埋伏不一定每次都能吃到肉,該執行的紀律是要嚴格執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