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基金經理經歷:個人投資者如何像基金經理一樣做投資

  這是一個球友真實的心聲:  《阿甘正傳》裡面說,生活就像巧克力,你永遠不會知道你會得到什麼。比如說,去年我還在IBM上班,有空炒炒股,今年我就進瞭中國最頂級的基金公司做研究員,也許未來有一天還會成為基金經理。  這不是郭敬明小說裡的橋段,這是我的生活。  我叫田韜,有17年股齡瞭。父母當年所在公司上市,分到一部分職工股,他們讓我去證券公司排隊賣股票,從此我便和股市結緣瞭。說實話,對這些紅綠數字的初體驗,就像是一個千萬人同時參加的麻將牌局,即刻見輸贏的感覺一下吸引住瞭我。這十七年中,成績還算不錯。  去年,雪球和華夏基金舉辦海選基金經理的活動,我報名參賽瞭。我的初衷是,想撞運氣抽個iwatch,結果出乎意料地進瞭《非你莫屬》的決賽,最後被華夏基金挑中,成為瞭那個幸運的海選基金經理。  這個橋段是不是很像,陪朋友去考中戲,朋友沒考上,自己輕松榜上題名,還成為班裡最紅的那個學生。是不是我過去三十多年積累的人品總爆發瞭?說句實話,雖然選秀成功,但對我來說也是一個不小的變化。  要離開IBM,進入一個全新的環境,傢人和朋友都替我很糾結。不過,還有什麼比做一份自己喜歡的工作更有吸引力呢?人生苦短!我依稀記得,98年初入股市時,就買過基金興華。這是華夏基金的第一隻基金,十幾年過去瞭,我居然要去這裡上班!  緣分天註定。  今年3月到公司入職,瞬間感覺這事還是很有挑戰的。和我一起入職的還有兩個其他部門的同事,一個是哥倫比亞大學的帥哥,一個是港大的美女,絕對高顏值,舉手投足國際范。辦完手續,領導領著去拜山頭,發現清華北大在這裡是標配,整體都是四高,學歷高,智商高,情商高,顏值還高。  原以為選來當基金經理,那應該入職後就分配賬戶開始操作。入職後發現,要當個合格的基金經理要經過極為系統的培訓,我要從研究員開始歷練。上班第一天,早上8點多,部門同事幫我領到工位後,發現周圍的工位空瞭一大半,很好奇問,難道投研部門這麼幸福,不用打卡坐班嗎?同事笑我“想多瞭”,沒來的同事們都是出去調研瞭,一周三四天都在外是常態。大傢都好拼啊!  入職後第一件事情,合規培訓。相對於以前的野路子,正規軍的要求完全不一樣,風控風控風控!自己不能炒股,傢人也不能炒股。為瞭滿足要求,我整整花瞭一個禮拜,把傢裡在5傢券商開的股票賬戶都註銷瞭。上班時間要上交手機,所有聊天記錄、上網記錄都會受到嚴格的監控。  進入華夏基金,一大感受是頂級機構的待遇就是不一樣,都是公司老大主動來路演。A公司曾是我長期跟蹤的公司,當時我盡一切可能想獲取更多的信息。作為散戶,童鞋們可能都有類似的感受,打上市公司所留的電話,基本都是占線,寫郵件也很少有回復,就算去上市公司實地調研,見到董秘完全靠運氣,大都是普通工作人員接待,證券事務代表能出來聊幾句就不錯瞭,除瞭股東大會,想見董事長或總經理,難難難。  沒想到上班第一天,我就在華夏基金見到瞭A公司的董事長,他帶隊來做路演。雖然不可能有未公開信息,但通過和高管特別是一把手的面對面交流,能夠從更多角度觀察企業傢的氣質、胸懷和風格,更有助於做出投資決策。從我觀察來看,一般每天都有幾傢上市公司過來路演,加上同事們的外出調研,專業機構在信息獲取和深入研究方面,是散戶想都不敢想的。  大傢都覺得做基金經理風輕雲淡,在高檔寫字樓裡,運籌帷幄,打打電話,喝喝咖啡就把錢掙瞭。這完全是電影看多瞭。  真正的機構投資是建立在一整套科學的機制上的。華夏基金的研究團隊有200多人,分工也很細,既有行業研究團隊,也有策略團隊,基金經理下達交易指令後,具體交易由專門的交易管理部門執行,中間還有風控部門進行合規審查。這種團隊化的作戰能力和我以前的單打獨鬥完全不一樣。當然,人才是關鍵,華夏為投資者分紅上千億的背後,是一個個不眠夜,據說華夏基金不少研究員每年的飛行裡程都可以繞地球好幾十圈。總結起來就是,明明可以靠臉蛋吃飯,偏偏這麼有才華,而且個個這麼勤奮。目前我一天的狀態基本是:不到7點起床,8點多到公司,加班後回到傢通常是9點多,繼續修改完研究報告發送到內部交流平臺,已經是晚上11點瞭,心想我這一天夠充實瞭。沒想到第二天醒來一看手機,凌晨2點還有同事在平臺裡分享瞭最新研究成果。真是拼呀!在這條職業投資路上,我才剛剛出發。  人生沒有彩排,每天都是現場直播。  未完待續。  周末,輕松點,以下是球友的評論:  rudy71說:恩,相比之下,巴菲特的那種小公司簡直弱爆瞭!  空也是多說:還是自己業餘炒炒股開心,基金限制太多,也非我所好笨笨的投資者1說:清華北大五道口在投機市場人性面前也沒啥優勢,我甚至覺得投機市場的黃埔軍校是寧波解放南路那個營業部。徐翔被抓瞭,還有幾十個聲名顯赫的牛散閃耀,他們比你們更加洞悉A股的投機密碼。就像塔勒佈說的,他曾經拜訪過世界最大的瑞郎交易商,他以為他們都是常青藤出來的高大上,結果他發現他們都是紐約佈魯克林的市井俗人,是在長久是實戰中形成的群體。領頭的居然不知道瑞士在哪裡,甚至不知道瑞士說的是什麼語言,但是他們卻是成功的預測過瑞郎的幾次大型趨勢並靠此完成瞭原始積累。  廣州筆記本說:人生沒有彩排,每天都是現場直播。  雪球君說句:  我們總是會羨慕機構券商基金們有豪華的研究團隊,有更便捷的途徑去瞭解更接近公司管理層的動向和意圖,但我們也沒想象中的那麼不堪。  畢竟我們沒有類似基金經理的短期排名壓力,  我們沒有基金那樣有持倉倉位結構的限制,  我們買股票就不會像股票型基金等產品需要對倉位有嚴格的上下限規定。  如果我們預料到瞭有大跌(比如去年的股災2.0預見到的概率還是很大的),我們可以全部清倉,但有些人就還需要持倉硬扛。  我們羨慕他們的便利,他們羨慕我們的自由。  至於機構為什麼大多都可以跑贏散戶,是因為大多數散戶就是散戶思維呀,看看我們周圍的炒股的朋友,有幾個是對一個公司研究瞭幾個月才做投資決策的?又有幾個是聽瞭別人買什麼就立馬下單跟進瞭?  發這篇文章,雪球君想和大傢分享的是人傢高大上的機構能獲取的東西比我們多得多,但依然會去做公司實地調研,去做研究報告,去做推演。  像機構一樣去做研究,又有比機構規定多一些的選擇自由,這才是聰明的投資者。  「拾荒網|10Huang.CN」精誠收集

Leave a Comment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